本科生导师制丨新学年本科生导师制启动会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培训会
9月29日下午,共青团华南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委员会2022年本科生导师制启动会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培训活动在政管学院院楼第二演讲厅举行。现在,让我们跟随镜头,一起回到活动现场吧!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党委副书记吴祖兴老师,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赵敏教授、刘志华教授;管理科学专业刘明广副教授、黄敏镁副教授;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曾璐副教授;行政管理专业于刚强讲师、傅承哲讲师、廖了副研究员、蔡想副研究员、温明月副研究员;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党建办指导老师、2019级本科生辅导员李雪梅老师;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团委书记、新闻中心指导老师、2021级本科生辅导员叶紫琪老师,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学生会指导老师、2020、2022级本科生辅导员姚维老师,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2020级、2022级本科生兼职辅导员王震霖老师。
一、学院领导致辞
二、本科生导师制及“挑战杯”介绍
学院团委叶紫琪老师向与会师生介绍我院本科生导师制相关情况及”挑战杯“相关事宜。从制度简介、配对方式、激励方式、监督方式、评优方式、成果展示等多方面对我院本科生导师制的制度建设进行细致讲解。她指出,本科生导师制是我院育人品牌,为师生搭建起良好的沟通共进平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勉励同学们要珍惜宝贵平台,积极整合学院提供的各项资源成长进步;同时也强调了团委在制度落实过程中的服务保障功能,将全力做好依托本科生导师制的“三全育人”过程管理与服务。
紧接着,叶紫琪老师系统介绍即将开展的“挑战杯”情况,从赛事简介、参赛对象、成果展示以及赛程安排四个方面进行分析,鼓励师生依托本科生导师制创建的师生交流平台积极参赛,勉励同学们在科研实践中提升综合素质、拓宽学术视野。最后,特别提醒同学们注意本届“挑战杯”的重要时间节点和后续比赛安排,提醒同学们根据赛程做好充分准备。
三、优秀小组指导老师分享
于刚强老师曾指导队伍获得“大挑”国家级三等奖、省级特等奖,他围绕四个关键词向同学们展开分享。第一个词是情怀,他提醒同学们要摒弃参赛时的功利心理,培养科研是为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情怀,要重视科研过程中的个人成长,端正做科研的目的和动机。第二个词是关系,一方面是与老师的关系,要积极老师交流,同时保持真诚与尊重;另一方面是与团队的关系,组内要分工明确、充分发挥每个组员的特长。三是掌握扎实的研究方法,于刚强老师鼓励同学们通过跨学科的学习来拓宽自己的技术范围,形成自己的独特优势。最后一个是投入,在做研究的过程中老师和学生都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经历去获取最真实的一手数据,保障研究的严谨性,共同打造高质量的研究报告。
傅承哲老师曾指导队伍获得省级特等奖,他分享自己团队的经验以及实践的感悟。作为青年教师,他认为需要和团队成员齐心协力打造学术共同体。首先,科研团队要进行以问题为中心的科学探索,这也是做科研的初心——要真正地发现并解决社会上存在的问题。其次,注重跨学科视野下的混合研究,合理搭配研究方法,操作方法上体现互补性。最后,科研是师生研学共进的模式,傅承哲老师把科研比喻成培养基,即一个粗糙的课题,需要不断地加入营养液,反复打磨、共同探讨,不断完善精进课题。老师还特别提醒同学们在较长的参赛周期里,一定要克服思想上的懈怠,时刻保持着严谨的治学态度,才能使科研始终维持在高水平。
四、优秀小组成员分享
本科2018级行政管理专业的黄伟俊师兄,现已直博至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曾获得广东省第十六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科研学术作品竞赛特等奖,他为我们带来了精彩的分享。在研究问题与行文导向方面,他认为选题要有社会价值和时代嗅觉,从书斋走到田野,“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此外,研究一定要体现工作量,调研一定要深入,数据量是结论普适性、稳健性的基础。在组队选择上师兄也提了不少建议:团队构成需要体现多元化、好的队长需要强大的实力与个人魅力、责任与担当。最后他强调,在科研中钻研学术,最终报效社会,这也是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途径之一。
本科2018级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的曾蕾汀师姐,现已通过思政人才专项计划保研,曾获广东省第十六届“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她进行了以“一场双向奔放的科研之约”为主题的分享。师姐对曾经培养她的导师们表示衷心的感谢,用不同的照片生动地为我们重现了当年她参与“挑战杯”时的情形。她赞叹学院的导师制体系愈发成熟,认为这是值得同学们去珍惜和把握的重要平台。此外,师姐强调要把在课堂上学到的技术应用于实践,参与课题可以倒逼自己不断地深入学习。最后,学姐通过分享自己的经历,鼓励同学们积极参与科研导师制及“挑战杯”竞赛,在广阔的学术平台上充实自己的本科生活,拓宽专业研究的维度,为社会治理贡献自己的智慧。
五、师生交流互动
赵敏教授分享了优秀师兄师姐的学术科研成就,在赵敏教授看来,做研究的经历不是最重要的,在科研过程中所收获的自信与能力,以及培养形成的刻苦拼搏的精神是真正使我们受益终生的。
刘志华教授提炼了五个“性”来总结今天的大会:在跟着导师做研究的基础上发展发现问题的主动性、掌握量化和质性研究的方法性、积极加入导师课题及学术会议等的参与性、形成学术研究共同体的合作性、由学术敏感力和学术表达力构成的学术性。教授最后期望同学们用这五个“性”来指导自己未来的学习与科研,从而提升自身的学术研究能力,这也是属于自己的终身本领。
黄敏镁副教授对学院和同学们的信任表达了感恩,回顾了过去一年与学生一起做科研的经历,认为在这其中除了学生得到提升之外,自己也从中有很大收获,实现了教学相长。
六、问答环节
大一新生掌握的技能有限,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应该去做什么来为参赛做准备呢?
赵敏教授:我觉得大一的新生现阶段想要做课题、写文章不太切合实际。作为大学生,理论思维能力是不可缺少的,所以第一步首先要把课程学好,在学有余力的情况下多阅读。正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大一期间能先把一本著作烂熟于心已经很不错了。如果能真正把一本名著理解透彻,融入进自己的知识体系内,这样的成长是很显著的。
傅承哲老师:我认为软件作为一种工具我们应该先认清怎么去使用它们。所以我建议在找到合适的工具之前,首先还是要从方法上掌握,形成方法论上的概念,这样才能更好的指导使用工具。其次,在学习使用的工具的过程中要“干中学”,即一边操作一边学习,以解决问题为目标来学习使用工具。另外,课程上已经设置了一些软件的学习,这对于入门来说已经足够了,可以先从基础入手,找到感觉,如果有特殊需要再去额外学习别的技能。
希望参与本次活动的同学们能够积极参与,投身科研激发热情,刻苦研学用丰硕的成果回馈社会
撰稿|学术部 何恩 张钰婉
编辑|网络部 秦胜
初审|刘佳宁 张君
复审|叶紫琪
终审|吴祖兴
往期精选推荐
点击图片跳转
暮雨本期封底图片提供
政青春/大开研界/微团课/红会周刊进入公众号点击菜单栏
scnuzgtw@126.com与我们联系/